close

1.            現代人結婚都不喜繁文縟節,愈簡單愈好,然而,若家中有長輩的父老的,一些簡單的禮俗仍然會順從。年輕一代的新人也很樂意配合;他們除了尊重親人、重視自己的婚姻外,也使歡樂氣氛更具富傳統喜慶意義。

DSC_2053.jpg

2.        最近曾參加了一次婚禮,使我印象較爲深刻的是,出門前,當新娘向父母行禮拜别時,臨被新郎牽出門檻的那一刻,為母的忽緊摟愛女,溫暖體溫崩潰了她們的淚泉,不捨之情盡露無餘,見證者無不為之鼻酸;這原本實屬人之常情,可當晚喜宴後,互道晚安辭別時,淚水再次模糊了為娘雙眸。

DSC_2074.jpg

3.        這幕倫理常情入夜後不禁腦際旋繞——記得若干年前,我有位親戚的女兒出嫁,在出門敬茶的那一刻,那對母女也在擁別中飆淚,以致新娘臉上的妝糊了,得再回房補妝,一旁人見了在我耳邊竊語:“。。為母的應該克制一點,爲母者一哭新娘一定跟著哭。。”

DSC_2089.jpg

4.        去年,我女兒出嫁前,問題來了——女兒出閣那日,是否能抑制自己發達的淚泉?若能容忍不哭,是否又會引起旁人另類非議?後來女兒向我暗示,她的好姐妹結婚時,要求她的母親別在她出門時哭。。既然愛女有所暗示,那就順她意吧;為免情不自禁的尷尬場面,所以就在她出嫁前一、兩晚先哭,把一切不好及感傷的情緒先哭掉---沒想到這招還真管用。

DSC_2140.jpg

5.        憶起小時,我的阿嬷參加一位親朋的婚禮後,回家閒聊時批評新娘子出門沒哭反而笑嘻嘻的。我不解的問:“辦喜事嘛,為什麼新娘子出嫁要哭?”阿嬷解釋道:“這當然咯。。新娘出嫁不哭會被人認爲不懂規矩、不識大禮、不孝順、不懂父母養育之恩及不夠矜持等。”可見哭嫁在我祖母的那個年代仍盛行(祖母生於1906-清末光緒年)。她們那時的哭嫁是帶唱的,歌詞内涵甚豐,不僅是眼眶紅紅或掉幾滴眼淚那麽簡單。

DSC_2172.jpg

6.        再説哭嫁在古時乃是多數中華民族婚嫁必執行的一種禮俗。古時的女人出嫁不哭會被鄰人傳為笑柄。它大致源于戰國時期,趙國的公主嫁到燕國作王后,她的母親趙太后在女兒臨別時感人催淚的別離場景,形成後來長盛不衰的哭嫁風俗。哭嫁一般從新娘出嫁的前三天或七天或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前就拉開序幕,斷斷續續的哭唱,至出嫁前一晚和當天上轎時,哭嫁方達高潮。

DSC_2195.jpg

7.        古時交通不便,相見不易,再加上不由自主的婚姻,新娘除以哭唱來傾訴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兄弟姐妹關懷之情外,也抒發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婚姻制度與媒人的不滿等。

DSC_2214.jpg

8.        據説古客家人歷來重視哭嫁,一般認爲“閨女不哭,娘家無福”。

            哭嫁如今雖已不再盛行,但甫出門的那霎,離別的感傷仍存,也許有些女人會有初為人婦及媳婦的壓力,憂喜參半的告別單身的身份後,怎為未來的家庭做出適度的犧牲與奉獻,方能得到雙方家長的認同、溫情的支持與幸福等。

 

(以上是小女三年前的婚紗照,文稿是兩年前因參加一位親屬的婚禮有感而作。。不足之處,請多包涵。。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纖雨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